日前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,进一步释放以服务消费为抓手,为扩大内需添动力的明确信号。对比去年7月底发布的《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》,《意见》涉及6方面20项重点任务,其中“挖掘餐饮住宿、家政服务、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”居于首位。
对此,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、北京志起未来咨询集团创始人李志起接受了《中国经营报》的访谈。
李志起表示,《意见》体现了政府当下对服务消费领域的重视和推动,尤其是明确提出了“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”的任务,上述领域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,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。通过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,释放服务消费潜力,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、多样化、品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,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。
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
近年来,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,服务消费占居民支出比重稳步提升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,比上年增长14.4%,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.2%。
李志起表示,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此时出台《意见》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,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他进一步解释道,“《意见》中强调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性,这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。通过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、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、培养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等措施,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,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。同时,这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服务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。”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服务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7.5%,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快4.3个百分点。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,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,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、促消费,明确“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,支持文旅、养老、育幼、家政等消费”。
在李志起看来,对比去年7月的“扩消费20条”,《意见》中不仅强调了挖掘消费潜力,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。“例如,在餐饮住宿方面,提出培育中高端酒店品牌和民宿品牌,提升住宿服务品质;在家政服务方面,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,提高家政服务供给质量;在养老托育方面,大力发展银发经济,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。这些措施旨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,推动服务行业提质升级。”
完善县域商业体系
在提及如何增强服务消费动能时,《意见》指出,要创新服务消费场景,比如围绕贴近群众生活、需求潜力大、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;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,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,完善县域商业体系等。
对此,李志起建议,首先,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改善交通、仓储等条件,提升物流配送能力。具体来说,可以建设或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、乡镇商贸中心以及农村新型便民商店,以确保商品能够高效、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。
其次,推动电商与实体商业的融合发展。通过电商平台的引入,可以拓宽县域商品的销售渠道,提高市场覆盖率。同时,实体商业也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,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,优化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。
再者就是要引入多元化业态和创新消费模式,为了丰富县域商业体系的消费场景,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业态,如餐饮、娱乐等,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。同时,还可以创新消费模式,如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促销活动,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。
美食文化促消费
在涉及餐饮住宿消费时,《意见》强调提升餐饮服务品质,培育名菜、名小吃、名厨、名店。鼓励地方传承发扬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,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,打造“美食名镇”“美食名村”。办好“中华美食荟”系列活动,支持地方开展特色餐饮促消费活动。鼓励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国内开设首店、旗舰店。
据了解,国际美食节的增多,也给相关消费场域提升了人气。记者注意到,在三里屯的泰国风情节现场,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;而啤酒节、汉堡节等活动现场,也聚集了不少年轻人。
对此,李志起认为,国际美食节作为一种集合了多元文化、美食体验和互动交流的活动,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它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探索欲望,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了解不同文化、尝试各种美食的平台。因此,商场通过举办国际美食节,能够有效地吸引客流,提升商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在李志起看来,国际美食节作为吸引客流的有效手段,未来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,“通过增加活动多样性和互动性、强化文化体验、利用数字化技术、加强营销推广以及持续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,我们可以期待国际美食节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商场带来更多的客流和收益。”
成立
家中外企业>合作伙伴
款全新产品>全案策划
全新上市公司>业绩之王